名著围城小说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
大家有看过围城吗?《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名著围城小说优秀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名著围城小说优秀读后感篇1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每一个读过《围城》的人都会对这句话印象深刻。主人公方鸿渐的感情线可谓是相当丰富,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都代表着他的不同追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他和孙柔嘉受现实驱使的婚姻。虽然不能算是珠联璧合,但孙柔嘉确实是最适合方鸿渐的人。“城外的人”也对两人的婚姻造成了干扰。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家人用自己迂腐的传统规矩干扰两人的婚姻:方鸿渐母亲的性别歧视和父亲的指手画脚,以及孙柔嘉奶妈的表里不一等。可以说,若是没有“围城外的人”的指指点点,也不至于让两人最终各奔东西。但小说中的围城不过是他们的故步自封。只要自己心怀希望,围住的,也可能是一座幸福的城。
同时,从这本书里也能看出:努力是一个人必不可缺的。只有有了真才实学,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鸿渐在出国留学期间花天酒地,甚至买了一个虚构的博士学位证书,把自己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正是因为他没有真才实学,使得他整日提心吊胆,也造成了他从开头到结尾的惨淡。这也印照了小说中的一句经典语录:“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身下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对于当今的社会,这句话仍然有其独特的意义。
其实,方鸿渐代表的正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家世和过人的才学,我们没有太多可选择的机会,只能在社会中随波逐流。正是这样一个有很多不足的人物,才会让我们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也正是《围城》这么多年来都没被淘汰的原因。即使通过一个平凡的视角,讲述一个平凡的故事,它也能让现如今的我们感同身受。
名著围城小说优秀读后感篇2
谈及“围城”两字,那多是想起钱钟书先生所言“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的名言。但岂止婚姻是座围城,人生处处是围城。
书中小人物皆是栩栩如生,鲍小姐和苏小姐两个截然不同的刻画,却让我同样会有回甘生津的想法。
“放荡不知羞耻”的鲍小姐,却是目标明确,决定果决的女人。她的家境并不优渥,还带有严重的刻板思想。她从小的时候就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因而她在物质和精神中,选择了前者。也造就了她精神上的空虚无法填补的下场。
而鲍小姐这个小人物小到只有姓没有名,可见她的出场是对当时钟鸣鼎食样的社会的反讽。从她身上影射出许多个社会上的“鲍小姐”,她们为了华丽的衣裳抵掉了价值千金的灵魂,成为昏暗世道下的第一批产物。因而才会形容她为:如果爱情是一座围城,把婚姻当作交易的鲍小姐则是一直行走在围城之外。
“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苏小姐,反而被高傲的气节给推到那深渊,让自己多年的苦读付之东流,沦为她曾经最瞧不起的市井泼妇的行列。伪洁与易染使她注定沦为和赵辛楣等人纠葛不断。让她女诗人的身份最后只是且只能是缀词。
其实她们二者都被那不可名状的围墙给困住,城内的想出去却又能安之若素的置于其中。城外的想进去却也无所作为。
但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一座座围墙呢?作乱者高枕无忧,跟风者唯恐不乱,偏听者是非不分,受害者百口莫辩。更有施暴者宛若百鬼夜行,而受虐者却后患无穷。他们谁也理解不了谁,谁也都不是将道歉放在字典中的人。
人与物间的利益关系竟也开始有些明朗。昨日,我看你好似与朝阳争曙晖,蒸蒸日上,指日可待。日后,我视你如草芥,不值一提。
但破除围墙束缚,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也未曾不是没有。像赵忠尧先生,在西方列国所围堵的和封建主义的所缔造的双重围墙内,仍旧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或许他可能在大部分人的记忆里籍籍无名,但他的学生有邓稼先、杨振宁、钱学森、朱光亚等,他培育出了中国物理学界的半壁江山,是人类科学史的拓荒者。
他没被围墙所堵获,还翻越数道围墙。作为一个学者,他虚心向学,向他的导师密立根提出更换更高难度的项目,成功研究出了“硬伽马射线”的相关理论。作为一个为师者,他不仅创建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而且还为了学生们的研究材料,多次与美国和日本交锋。身为一个研究者,他为了中国的蘑菇云能够腾空而起,大漠孤烟直的刹那,付出了诸多代价。
种族歧视、世俗礼教、物理壁垒等都未能让他如困兽一般锁在围墙里,出不来。他跳脱于围墙之外,不受禁锢。
恰逢少年时,少年的肩上总是担负着草长莺飞和清风明月。我们也非一定滞留在一方之地。围墙围的向来是心,岂会是人?身未至,心先至。荆楚大地之上,自能纳下那江湖快意郎。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我们背上时光的行囊,踏过围墙的颓垣断壁,迈着炙热的步伐,恣意且坚定,直入白云深处,见那浩气展虹霓!
名著围城小说优秀读后感篇3
何谓“围城”?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给黄罗芳一张纸条,阐明了“围城”的丰富内涵,上面写道:《围城》的主要内容是: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大都如此。”
怀着对这句话以及“围城”的好奇,我读了《围城》这本书。
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辛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书中的主人公方渐鸿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则,甚至还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身陷“围城”。其实,“围城”都是自己创造的,他想成为大人物,这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变环境,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作个大人物不容易,必须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要具备很多优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门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鸿渐,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两者交界处游荡。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身陷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围城”。
名著围城小说优秀读后感篇4
看完围城,感觉自己对婚姻都没有了期望。
钱钟书的这本书,偶尔会有点压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心情原因,还是自己对爱情的失望,以及对婚姻的失望的原因。
不过,钱钟书的这种方式,有一部分诠释了婚姻与爱情的区别,还有一些,是留洋的风气与之后的无所作为。
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无疾而终的,当时恋爱中的人们也许是愚不可及的,爱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并不爱,比如苏文执对方鸿渐,比如赵辛楣对苏文执。而他和唐晓芙算是情投意合,可是后来唐小姐给他的回信,因为悲痛没有即使发现,于是,错过了。
姻缘,爱情,有时也会是将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还未谈及结婚时,一切都是隐晦而美好的,可是,遇见婚姻,所有的一切幻象都破灭了。
开始的时候,孙柔嘉看起来人如其名,可是,婚后,任性娇纵,是多少女人的真实写照,总以为拿捏的很好,感情和人都不会从指缝溜走,却不想,被磨灭的不仅仅是情感中美好的一面,还有两人的耐心与温暖。
方鸿渐和孙柔嘉结婚之前,他想起来恋爱与结婚,觉得和一个人平平淡淡结婚不失为最好的方式,感觉美好,不会有轰轰烈烈,也不会像恋爱般揪心。
再怎样轰轰烈烈的爱情,都比不过平淡无奇的生活,尤其是大家庭的生活。
所以说,爱情不比婚姻,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爱情,婚姻,不过尔尔,就如那句话,婚姻,就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而里面的人想出去。
名著围城小说优秀读后感篇5
初读《围城》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用语,是以往我读过的书不曾见过的词藻。用我女朋友的话说,就是有时代的烙印吧。
我不记得是谁说过:“你一定要读围城,而且要在你觉得差不多的时候读,如果在太年轻的时候懵懂的读了,你以为你看过了,实际上是永远的错过了,会很可惜”。
里面对人物的内心的洞察,是令人窒息的。很难说是老成还是年轻。实在太过犀利。
那种谦和不偏不倚的写作态度,会让我觉得这不像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本人性启示录。
我现在只看了一半,我也不愿意透露更多的情节,因为这会让看这篇文章的人以为,这本书就是这样而已的错觉。
我会在看完的时候再接着写这篇文章。
名著围城小说优秀读后感篇6
第一部分的感情纠葛很吸引我,最后一部分的婚后生活也很有趣。中间工作的部分我不喜欢。
方鸿渐和苏小姐之间,写得太精辟了!夫妻俩吵架也好玩。原来男人吵起架来和女人一样小心眼。
苏小姐后面的形象很可怜,她的优美气质哪里去了?孙小姐千方百计和方结婚了,可结果呢;这个女人订婚前后判若两人,悲哀!
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爱情里面不要耍手段,要真实坦诚。嗯,说不定最后嫁不出去的就是我,呵呵。
文中所谓的精彩讽刺,不好意思,我看不懂,也体会不到它的精彩。悲哀!我是一个文学素养极低的人。
名著围城小说优秀读后感篇7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
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