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admins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他们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选篇1)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沈忠芳、徐淙祥、“银发知播”群体、徐梦桃、陈清泉、陆鸿、林占熺当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每一个名字都如同天空中最闪耀的星,在新时代苍穹之顶闪耀。广大党员干部当感悟盛典“民族精神”,追随榜样“明星指引”,充分汲取“中国力量”,牢记“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在致敬明星的道路上追星逐月,走实走稳新时代长征之路。

感悟“感动中国”的坚定信仰,不易旗帜,不改方向。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信仰是促前行的根本和底气。”了却家国天下事,一头白发终不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六十年为国铸盾,耗去了青春,打造了坚如钢铁的地下长城,为祖国攒下了安全防护的厚实家底。国家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沈忠芳从小经历炮火纷飞,见证国家危难,以身许国的信仰在小小的心中生根发芽,隐姓埋名六十余载,换来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接续攻坚克难,从无到有,从远到近。“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广大党员干部当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在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之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三力”,在纷繁复杂、波云诡谲之下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练就“不改其心,不移其志”的赤胆忠心。

汲取“明星指引”的奋斗担当,不惧逆境,不畏困难。“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远近闻名的“麦王”徐淙祥,从高材生化身土农民,一头扎进了农村的天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代接着一代干,助力祖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银发知播团队洗尽铅华,白头归来,以知识为引,用传播的流量汇聚文化的力量,让文化气息引领中华大地。邓小岚、徐梦桃、陈清泉、陆鸿,以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他们以实打底,用干开路,铸就了一座实干兴邦的奋斗丰碑。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感动”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勇于担当作为,树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挺膺担当,不断磨砺担当作为的“硬脊梁”和“宽肩膀”,凝聚拼搏向上的奋进动力;要争当“实干家”,敢做“行动派”,不做“清谈客”,知行合一、干在实处,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践行“感动中国”的为民服务,不忘来路,不改初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切实保障民生”,明星们在平凡的岁月中耕耘着不平凡的人生,以实干践行初心使命,诠释着朴实为民的深厚感情。“苗山中的一轮明月”,用探索与坚守照亮古老苗寨振兴之路,十余年的热血青春,杨宁扎根基层,辛勤耕耘,带领江门村脱贫致富,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二十余年来心系乡土、心系群众,致力菌草扶贫工作,培育菌草人才,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不辞辛劳,滋养时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广大党员干部在追星逐月中,当不忘“来路迢迢”的艰辛,铭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勇担“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怀揣一颗赤子心,俯首甘为孺子牛;要不负人民所盼、时代所愿、理想所向,扎实练好为民服务“基本功”,给群众不断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选篇2)

“你不是田间的野草,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菌草之父”林占熺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一株株“野草”为贫困村民铺出了一条“致富路”,用一朵朵“菌菇”为中非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戈壁滩上随风摇曳的青草、饱满鲜美的菌菇、不同肤色人们脸上的笑容,那是他的“中国梦”。

寸草向春晖,要锻造矢志不渝的为民初心。

林教授说,30年前他给自己定的使命就是: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正是这份不变的初心,才使他坚定不移地把菌草研究这条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广。作为一名工作不久的青年党员,林教授赤诚的为民之心深深地激励了我。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只有捧着一颗为民的“初心”,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受到群众的支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看清群众需求,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间,不仅要像“草”一样,为默默奉献、不计得失;更要像“树”一样,遮风挡雨、冲锋在前。共产党人的最大幸福,从来都不是“升官发财”,而是以“无我”的状态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有了为民矢志奋斗的心,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

疾风知劲草,要练就可摘星辰的办事能力。

作为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林占熺表示,电视剧中呈现的大部分内容基本属实,但实际情况比剧中更艰苦、更曲折。他孜孜不倦,用自己的双手将“用草养菌”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身处无限可能的新时代,不仅要有“造梦”的想象力,更要有“追梦”的行动力。基层是最好的“大学”,我们要知行合一,始终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逐项提升应急处突、调查研究、抓落实等能力,克服“本领恐慌”。一方面我们要迈开“铁脚板”、化身“联络员”,主动向群众求问题,弄清楚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将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提升能力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我们要兼顾好自我提升和教学相长。“充电补钙”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外出参观学习成熟经验、集中研讨碰撞思想火花、精读政策文件吸收干货要点等等,学以致用,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同时,我们也要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当好“大喇叭”,把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讲实讲细讲生动,将党的__精神宣讲台搬到社区里、搬到田野上,提高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风吹草不折,要沉淀不屈不挠的干事决心。

林教授的“菌草”研究之路并不平坦,上万次试验失败、巨额的负债、亲弟的意外离去,都是这条路上接踵而至的困难。但他从来不提“放弃”二字,而是赌上一切,背水而战。如今菌草技术在全国31个省得到了推广应用,给数百万户的农牧民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方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伟大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基层青年干部,我们既是改革的亲历者,也是推进者。在开展工作时,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神,坚守岗位,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推动质变,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涂”,以行动努力践行“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工作中,挫折和失败不可避免,我们一不能怕,二不能逃,而应该积极正视、主动反思、积累经验,要将挫折当做“财富”、将失败当做“阶梯”,在实际工作中磨砺坚强意志,在战胜挫折中解锁更多“绝活”,在迎接挑战中寻找自己的无限可能。虽然咬牙坚持不一定会成功,但半途而废一定会失败,年轻的我们从不是“温室的花朵”,时间会证明,我们是“傲雪的松”、是“凌霜的梅”,是不会生锈的“螺丝钉”,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竹石”。我们会让青春在基层一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绽放绚丽之花。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选篇3)

近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获奖人物揭晓,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林占熺等人获颁“年度人物”。不平凡的2022年,他们以凡人之力,谱写出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展现出新时代非凡的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读懂《感动中国》,要领会其中蕴藏的向上、向前、向善的精神力量,在“感动”中续写更多“感动”的故事。

读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自强底色,在奋发向上中续写“感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对挫折的反抗,对苦难的蔑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也是我们重铸民族魂、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动力之一。在攻坚克难的路上,钱七虎“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以“国之需要”为“我之理想”,铸就中国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沈忠芳在饱览战争苦难后燃起奋斗心,隐姓埋名,使中国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实现从无到有的伟大突破;徐梦桃走出病痛困扰的青春,一路拼搏,一路闯关,最终为祖国拼得金牌,实现人生的“翻转”……他们奋力自强,传承着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基因,将自强不息之“小我”融进国富民强之“大我”中,将个人奋斗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他们构成了一座座精神灯塔,指引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各大实践“战场”上展现昂扬奋进的精气神,不惧险关、不畏挑战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读懂“后有党员千千万,不怕弯多山又高”的无悔坚守,在坚毅向前中续写“感动”。

在小说《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孙少平有一句名言:“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的人也可以拥有不平凡的生活。”对于感动中国人物杨宁而言,她是平凡的,她是土生土长的苗寨人,是千千万万大学毕业生中的普普通通一员;但她的生活却是不平凡的,她用凡人之力创造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奇迹,让火热青春在基层沃土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杨宁在回忆时谈到,到村报到的第一天她就在想一个问题:我到底能为村里做些什么?多年来,她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摔倒,也一次次重新站立,寻找新的出路。她坚定“回乡”的选择,努力为乡亲们扫去封闭、贫困、落后的阴影,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发展献出青春的智慧与力量,成为照亮苗山黑夜的一弯“明月”。杨宁的身上体现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大格局与大担当,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不负新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勇敢奔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书写自己无悔的青春答卷。

读懂“锦衣当怜寒者襟,玉食应思饥者膳”的无疆大爱,在无私向善中续写“感动”。

哲学家罗素曾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不论是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绚丽舞台的音乐教育志愿者邓小岚,还是用网络传播知识、传递能量的“银发知播”群体,他们或为实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倾情投入、奉献到底,或用尽自己的光芒与余热去帮助他人、温暖他人。他们的共同点在于:秉持善良之心,在奉献中追寻快乐与幸福,在办好事、行善事中确证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助人行为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够衍生温暖、鼓舞人心的力量。读懂《感动中国》,要读懂每一个故事背后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与无我无私的人生追求,使之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与努力方向;读懂《感动中国》,要读懂其意义远不止于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名字与故事公之于众,更要指引我们起而行之,在感动中续写更多感动中国、撼动心灵的故事,在榜样的光中成为光。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选篇4)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约而至。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沈忠芳、徐淙祥、“银发知播”群体、徐梦桃、陈清泉、陆鸿、林占熺等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在这场颁奖盛典中,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奋斗不止的中国力量和荡气回肠的民族精神,激励国人砥砺奋进、勇敢向前,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感动中国”中汲取力量,奋力走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永葆“一心向党”的忠诚之心,汲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之力,向着宏伟目标不懈奋进。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革命先辈砥砺前行的强大武器。为国铸就“地下钢铁长城”的钱七虎,从国外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怀揣许党报国的坚定信念回国,60年来勇攀科技高峰,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防护工程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为国造导弹的沈忠芳,幼年曾目睹日军轰炸家园,于是报考飞机设计专业,渴望保卫祖国,毕业后,他投身导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他们心中那份崇高的、坚定的信仰信念,是为国家、为人民安全。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从“感动中国”中汲取信念之力,永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定信仰,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夯实“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任何风浪面前都能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决心和信念,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厚植“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汲取“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力,扎根基层一线舍身奉献。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只要人民过上好日子,他们不计报酬、甘于奉献。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邓小岚,因身世与马兰村结缘,18年间,邓小岚为村里修建了学校,教山里娃学音乐,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种下梦想的种子,带领孩子们走出大山,登上了冬奥会开幕式的大舞台;30多年来,“菌草之父”林占熺一直活跃在菌草研发和推广一线,不仅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种菇脱贫,还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麦王”徐淙祥坚持带领广大种植户一起种好粮,一直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35项,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上万名农民脱贫致富。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从“感动中国”中汲取为民之力,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坚定“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干事原则,放下“架子”深入到群众中,同老百姓同耕一亩田、同种一块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干劲推动各项民生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永葆“一心干事”的“担当之心”,汲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之力,在砥砺征程中破浪前行。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四次征战冬奥会的老将徐梦桃,运动生涯20载,一次次伤痛,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十年一剑、梦圆冬奥,靠的是不向挫折低头的斗志;“中国阿甘”陆鸿身患残疾,是别人眼中的“愚人”,但经历无数次挫折却始终不向命运低头,最终收获了事业、人生“双丰收”;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是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86岁高龄奔走在科研和育人一线,努力推动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合作;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决心带村民走出一条致富路的杨宁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瞅准紫黑香糯这一特色产业,卖掉婚房,筹集资金,带领江门村60多户贫困户种植紫黑香糯120多亩,促进增收。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党员干部要从“感动中国”中汲取拼搏之力,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头”,平常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自我、施展抱负、增长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选篇5)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精彩上演,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沈忠芳、徐淙祥、“银发知播”群体、徐梦桃、陈清泉、陆鸿、林占熺等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他们或在危难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坚守,以凡人之力,书写着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一个个平凡人物,一则则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也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感动中国》作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演绎,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感动中国》中汲取精神伟力,争做新时代“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续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神史诗”。

读懂“许党报国、忠诚无悔”的赤诚初心,争做感动中国“老黄牛”,续写“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史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祖国“铸盾”,防护工程学家钱七虎倾心竭力六十余年;作为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沈忠芳为国造导弹隐姓埋名60余载;作为中国香港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潜心电动汽车技术研发,让中国汽车实现弯道超车。他们用自己一生的奋斗和奉献,点亮了爱党爱国的信仰之光,令人心生敬仰。“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这些“国士”为榜样,从中汲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信仰之力,厚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转化为许党报国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

读懂“念兹在兹、枝叶关情”的爱民情怀,争做感动中国“拓荒牛”,续写“大道笃行系苍生”的为民史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回报家乡,邓小岚来到自己的出生地河北马兰村义务支教,18年如一日潜心山区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她创办儿童声合唱团,点燃了孩子们的奥运梦,她将爱全部给了孩子,也将生命留在了马兰村;从大学生村官到“脱贫领头人”,杨宁扎根乡村、为民造福,成为乡村振兴“代言人”,用青春选择诠释了青年担当。其实,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在万千选择中,选择为民服务最美。党员干部要向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为民之心,与人民同撑一把伞、同走一条路,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的幸福指数。

读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不屈品格,争做感动中国“孺子牛”,续写“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奋斗史诗。“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江苏小伙陆鸿幼时因病导致脑瘫,但他不抱怨、不放弃,带领残疾人做自媒体、开网店,创建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永不服输、逆天改命,谱写身残志坚的“生命之歌”;为解决“种植食用菌就必须砍树”的世界级难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愈挫愈奋,经历无数次试验,终于发明出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填补了业内空白。“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面对新征程上的“雪山草地”,党员干部要以上述人物为榜样,从中汲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破浪之力”,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努力在新时代的斗争熔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建功勋。

“万有皆逝,唯精神永存。”《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他,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志存高远、克难攻坚、勇创辉煌、谱写新篇!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选篇6)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由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教师组成的“银发知播”群体入选年度名单,共13人,其中包括7位抖音知识创作者,如@汪品先院士、吴於人@不刷题的吴姥姥、82岁主播王广杰等。

这些老年知识创作者平均年龄77岁,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传播科学和人文知识,感动了无数网友。“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写道。

87岁的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是首位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主体账号的院士。凭借丰富有趣的知识科普,他受到众多年轻网友喜爱。作为《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分册主编,汪品先院士还参与了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抖音联合推出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短视频,用视频的形式激发青少年群体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

“现在科普的形式不断地改进、创新,短视频也是一种新品种。这种品种非常有效,我算是体会到了。觉得你就和这么多人在一道谈话,心里非常暖,而且特别高兴,能够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让大家看到深海、看到大洋。”汪品先院士此前表示。

吴於人是上海同济大学退休教授,今年73岁。她和十多位博士生在抖音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被称作“科学姥姥”。6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通过短视频讲解古诗词,2018年从抖音火出圈,如今粉丝已经超过770万。

82岁的王广杰是一名山东退休电工教师。2020年,他开始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科普物理和电工知识,吸引80多万粉丝。74岁的杨维云是安徽某中小学退休语文老师,因为在直播间教授拼音和汉字基础知识,受到广泛关注。她的学员中,很多是不识字的农村女性,因为在直播间学习认字,生活有了很大改变。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短视频和直播已成为用户获取资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专业创作者是科普内容主力军,受到广泛欢迎。目前,已有近400位认证教授入驻抖音。仅过去一年间,就有45位院士在抖音分享前沿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选篇7)

3月4日晚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创办人

邓小岚入选

2022年2月4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夕

一群来自大山里的孩子

在做登台前的最后准备

他们将在全世界的关注下

合唱《奥林匹克颂》

他们能够从大山深处

走向世界瞩目的舞台

都源于一位纯真挚诚的老人

18年的坚守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

有一位北京来的邓老师

从2004年开始

在这里义务教孩子们学习音乐

这里距离北京有350多公里

在高速公路开通前

邓小岚每次要从北京

坐一个半小时火车到河北定州

换长途车三个小时到阜平县城

再换乘公共汽车

走一个小时山路到马兰村

十几年来,风雨无阻

最初来到马兰时

邓小岚发现村里的孩子

都不会唱歌

缺少童年该有的欢乐

当时

村里的很多孩子

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他们的童年生活显得尤其寂寞

邓小岚:

我就觉得这样的童年太……

不说凄凉吧

反正是太寂寞了

我想我要有时间

我一定教他们唱

邓小岚一家两代人

和马兰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缘

这里在抗战时期是

《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

就是报社的社长

在敌后一边打游击

一边办报纸

1943年

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

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

报社同志壮烈牺牲

在报社突围的过程中

邓小岚降生

此后三年

她一直被寄养在附近的老乡家

邓拓曾署名马南邨发表文章

以示自己对马兰村战斗生活的怀念

邓小岚也一直

珍藏着两枚印章

一枚是父亲的马兰村人

一枚是母亲送给她的马兰后人

邓小岚从小热爱音乐

一把小提琴一直陪伴着她

几十载人生岁月

音乐一直是她最好的旅伴

新校舍建好后

来参加音乐课的孩子

从20个增加到上百名

孩子们对音乐表现出的热情

让邓小岚有了新的想法

邓小岚开始组建马兰小乐队

她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家里

搜罗来各种闲置的乐器

并委托退休前的单位

将乐器运到了马兰

对于这些从未见过的乐器

孩子们都表现得爱不释手

从五音不全

到能完整演奏一个乐曲

孩子们用音乐回报了

邓小岚的坚持和付出

在邓小兰不懈努力下

马兰的孩子们

终于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2008年

马兰的孩子们

第一次走出大山

来到北京演出

之后他们的足迹

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

十几年间

一批又一批孩子

从拘谨怯懦变得自信阳光

而在他们的背后

邓老师温暖的目光

始终未曾改变

邓小岚:

我说我跑到70岁

我就不跑了

结果到了70岁

我觉得我身体还挺好的

不行,我还得跑

北京冬奥会

马兰村的孩子们

站上了举世瞩目的舞台

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清澈童声

响彻夜空,惊艳了世界

北京冬奥会闭幕后

在家没待上几天

邓小岚又去了马兰

然而这一去竟成永别

在马兰村筹备儿童音乐节时

邓小岚突发脑血栓

经医治无效离世

在马兰出生

在马兰谢幕

邓小岚用温暖、真挚的坚守

回报了这片生养过她的土地

家人决定把她安葬在马兰

安葬在

“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墓”旁

邓小岚在烈士们

牺牲的那年出生

79年后

她又安眠在先辈们身旁

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映心摘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