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admins

202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每个地区都会举办许多有趣的活动。如赛龙舟,挂香囊,挂艾叶、菖蒲等,在端午节这天要记得吃粽子、去看龙舟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的过程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在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去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风俗

1、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4、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5、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6、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吃粽子

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如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够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来说,粽子具有清热除烦、健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需要注意的是,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这里小编分享了“端午节怎么包粽子”,体验亲手包的乐趣。

插艾悬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叶(也叫艾蒿)是芳香化浊类中药,具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悬挂艾叶和菖蒲的确具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另外,艾叶、菖蒲还具有驱蚊的作用,慢慢让其燃烧驱蚊效果更好。中医以艾入药,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原料。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可见,古人插艾悬蒲是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的。那么端午节插艾悬蒲的习俗具体是怎么由来的,请看“端午习俗之悬艾叶菖蒲”。

涂雄黄酒

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另外,还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这个雄黄酒又有哪些渊源,请看“端午话雄黄酒”。

佩戴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取2克,另外再加丁香1克。将这几味中药研成细末,放入布袋中,缝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具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效,请看“端午习俗之佩香囊”,更进一步了解关于端午节这一习俗。

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具有滋补肝肾、壮筋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女性腰脊痛等症。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生活在气候潮湿地区的人,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除了五加酒,还有哪些特别的饮食习俗呢,请看“端午节食俗:端午吃什么”。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端午时节赛龙舟,能够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脾胃代谢、通调全身气血,那么大家知道赛龙舟是怎么由来的吗,请看“端午赛龙舟的由来”,告诉你答案。

端午节的传说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节日习俗: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

节日饮食:“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节日申遗: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映心摘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