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日的环保演讲稿5篇

admins

世界环境日的环保演讲稿5篇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__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世界环境日的环保演讲稿,供大家参考。

世界环境日的环保演讲稿(精选篇1)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世界地球日,从校园环保做起》。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就是我们可爱的“家”!我们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可是,你们知道吗?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方便,做出了许多破坏环境、伤害地球的事情。人们随手扔掉一个塑料袋,埋在地下三百年都不会腐烂;一个像纽扣那般大小的.电池埋在泥土里可以使周围10平方米的土地寸草不生;乱砍滥伐、毁森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更可怕的是,由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每一个小时就有一种生物在地球上消失……不难想象,如果再这样恶化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会遭受灭顶之灾!

4月22日是一个提醒地球上每一个人行动起来保护地球的日子。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在此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发出倡议,做知理环保附小人,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1、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乱扔果皮纸屑,发现垃圾能主动拣起扔进垃圾箱里。

2、注意节约用电。看到光线充足,主动把教室里的灯关掉,电脑长时间没人使用,就将它关机。

3、少用纸巾,改用手帕。重复使用纸张,双面使用。作业本写完了才换新的,做到节约用纸。

4、远离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减少白色污染。杜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保护森林资源。

5、自觉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如废旧电池不能和其他垃圾放在一起,要把它们放进专门的垃圾箱中,集中回收,减少污染。

6、购物时,要自带购物袋,尽量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倡导绿色消费。

同学们,只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地球日,我们的天空会更加蔚蓝,我们的校园会更加洁净,我们的地球会更加美丽。

谢谢大家!

世界环境日的环保演讲稿(精选篇2)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创建节约型校园,从我做起。

众所周知,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地球只有一个,资源何其宝贵!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我们正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逐渐枯竭、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了六倍,而资源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资源、能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要主动践行节约,要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树立并保持艰苦奋斗的意识,增强资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自觉做勤俭节约的楷模。然而,在我们的校园中,水、电、粮食、纸张、图书、实验器材等的浪费现象也时有发生,追求名牌、追求享受、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之时,更应养成勤俭的习惯,更应倡导节约的风尚,更应承担起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的责任。为此,我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做到节约用水,用电,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在这里结合我们学习生活的实际提出4点建议:

1、拒绝一次性饭盒,提倡文明就餐。一次性饭盒是难以处理的白色污染,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国家大量的木材。

2、尽量使用再生纸,提倡节约用纸、双面用纸。同时,尽可能将报废纸的反面重复利用。

3、无人房间不亮灯。照明用电是学校用电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照明用电上做到节约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4、爱护学校公物,做到轻开门、轻开窗、轻开储物柜,使用物品轻拿轻放。

除此之外,我们还提倡同学们能将节约的观念带回家,向家人、向身边的人,向社会宣传节约的.美德。同时建议大家在外出就餐时能够打包,超市购物时自备购物袋,能够以学校建设节约型校园为切入口,带动身边的朋友,真正创建节约型社会。俗话说“俭以养德”,我们在今天提倡“节约”的口号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改变能够真正落实x,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每个同学都应当摒弃讲排场、摆阔气、爱面子、相互攀比的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让我们一起呼唤:让勤俭之风吹遍我们美丽的校园!

世界环境日的环保演讲稿(精选篇3)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1972年6月5日,在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以后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美丽的自然环境,带给我们愉快的心情,带给我们学习和工作的良好氛围。但是,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的恩惠时,却粗心地忘记了去保护这些美丽的景色,以至于如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森林退化,尘土飞扬,水土流失,洪水肆虐,酸雨赤潮,南极空洞……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联合国环境署曾发布环境调查结果:1.2亿人口生活在混浊的空气中,12亿人口生活缺水,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年地表土壤流失四百亿吨,森林以每年45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大量的农药、大量的白色的垃圾、随意丢弃的电池污染了松软的土壤;

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排进河流,流入海洋;

随意堆放的垃圾散发出腐烂的气味,越来越多的汽车排放出超标的尾气,越来越高的烟囱散发的`乌烟直入去霄,使地球妈妈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

作为我们,应该如何做?来挽救这一切的环境危机。

从今天开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不要说,我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不要说,我还小,无能为力;只要每人每天注意节约,爱惜每一支笔、每一张纸,一个班级的同学一年就保护了一棵大树,全市、全国、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讲究节约,一年就能保护一片树林;只要每人随手捡起一片纸屑,每人动员家中少用一个塑料袋、每人回收起一颗废电池,每人少乘一次机动车……我们就能减少许多污染,保护了环境。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行动起来,让天更蓝,让草更青,让水更清,让我们的地球母亲青春长在!同学们,世界环境日,让我们一起保护学校环境、孟州环境、中国环境以及整个世界环境吧!

世界环境日的环保演讲稿(精选篇4)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你们看过这样一则广告吗?电视画面上有一只水龙头,正艰难地往外滴着水,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出现的是一双眼睛,从眼泪中流出了一滴泪水:“如果人类不珍惜水,那么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世界12个贫水国之一。随着工业的发展,很多工业废水、城市污水都排到了江河湖海中,河流被污染得臭不可闻。不仅如此,水的浪费也十分严重。

看一看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用水习惯:有些小朋友经常洗手之后忘了关水龙头,任凭水哗哗地流走;有的`上完厕所后,却在里面打起了“水仗”,玩起了水游戏;更有的甚至把喝水的水壶当成了“水枪”,在地上撒起了水柱。还有的同学,把杂物塞到厕所的水管里,造成了堵塞,水溢满了整个厕所!相信这样的行为一定是同学们不能接受的,所以大家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相互提醒,逐渐改掉浪费水的陋习。

同学们,让我们牢牢记住3月x日世界水日,积极行动起来,宣传节约用水的意义,自觉保护和节约每一滴水,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为保护我们珍贵的水资源,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做出我们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应有的贡献。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世界环境日的环保演讲稿(精选篇5)

各位领导、同学们、朋友们:

在第46个世界环境日即将来临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此次活动包括十一五环保成就展、环保小记者作品展以及广场宣传咨询活动等内容。此次活动得到了团市委、市教育局、市文明办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我代表市环保局向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向给予此次活动大力支持的市直相关单位,向所有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和指导老师,以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我市环境保护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相关单位的大力配合下,上下一心,齐抓共管,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全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是锐意进取的五年,也是收获颇丰的五年。在第45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我们举办这次展览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详细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艰难历程,了解全市来之不易的环境质量,从而激发我们每个人的环保责任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环保工作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级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环境教育更要从孩子抓起,通过连续两年我市开展中小学生环保小记者作品大赛活动,已经有80余所学校,近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孩子们通过绘画、文学、手工作品等形式,充分展示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识,相信通过这次展览也会加深每位参观者的印象,提高广大百姓的环保意识。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是今年我国确定的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希望通过我们这次活动,使每一位公民都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以此来带动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学校、每个企业、每个社区和身边更多的人,人人热爱环保,参与环保,投身环保,用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建设我们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

谢谢大家!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映心摘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