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是同学们最期待的课堂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
常见初中音乐教学方法
一、与生活相结合
初中音乐教材内收录了很多经典音乐曲目,但是这些乐曲和新时代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符合,很多中学生对音乐课本中的乐曲内容难以深入的理解,更加不能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我们必须要科学应用教材,尽量选择那些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有效调动其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手拉手》这首歌时,我们将它和2008年奥运会中的开幕式歌曲《我和你》联系起来,学生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这首歌较为熟悉,之后我们慢慢的引导学生了解历年奥运会的主题曲,如此一来不但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当代初中生喜爱流行歌曲的情况我们也应当合理应对,对当下的流行乐曲进行筛选,特别是要去除其中不适合中学生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我们的引导下,有选择性的欣赏流行歌曲。比如说很多中学生都喜欢周杰伦,他的很多歌曲中都蕴含了积极健康的正能量,我们能够从中选择一些如《听妈妈的话》、《蜗牛》等与学生共同讨论曲风特色、演唱方法等,学生们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同时借助于我们的引导也让他们改变了盲目追求流行歌曲的态度,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1]。
二、让学生动起来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比如说对音乐节奏的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节奏模仿。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能够极大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也想要更准确的模仿教师的节奏来向其他同学“炫耀”自己的反应力,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节奏模仿还能够有效的将过去一些难点知识变得更加简单,若教师能够将乐曲内相对复杂的节奏选择出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则能够有效的减轻演唱难度。又例如画旋律线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乐谱下画,或者自己用手在空中画,听范唱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起动手画出旋律线。借助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体会到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动手操作,听课时也更加认真。
三、课后作业拓展
近年来,很多音乐教师也开始尝试着为学生提出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较为有趣的作业帮助其拓展,能够很好的调动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一方面是体验式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加深他们对音乐的感悟与体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了一些经典抗战曲目之后可以设置如下作业:下课后几名学生一组合唱《游击队歌》,并共同讨论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又比如说让学生欣赏钢琴曲《保卫黄河》之后,把音乐文件拷贝给学生同时设置下面的作业:大家回家之后利用空余时间继续欣赏这首音乐,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借助于体验式课后作业,能够有效的丰富其音乐情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是合作式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比如说可以借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合作来完成作业。当我们在某一首乐曲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回到家中唱给父母听,或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分小组合唱比赛等。
四、多媒体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种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比如说我们在教学《大海啊故乡》这首乐曲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拉近音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借助于PPT课件来展开教学。对这首乐曲的主导节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给学生展示海浪起伏的视频,要求他们观察海浪的形象,感受乐曲中海浪的节奏;随后根据这首歌主导节奏XXX.XX丨XXX—丨进行分析,借助于大附点与切分节奏的应用,将之前的强弱规律所打破,充分的体现出波涛起伏的海浪形象,让整个乐曲极具推动力。PPT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乐曲的意境与,同时还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给学生呈现出丰富的音乐素材以及图片,不单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拉近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
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首先,欣赏课堂教学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其次,内容安排上由小到大,这样做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六、以题材、形式和“曲式、体裁”为主题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体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的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主题设计课型。如以“歌颂祖国”这一中心的欣赏课,就可将《红旗颂》《兴国山歌》《在灿烂的阳光下》等相同题材内容放在一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在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主题设计课型。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主题设计课型。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七、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讲述过多,这样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做高度的概括性讲述。
养学生“听”“唱、记”“想”“说”的欣赏能力
一、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欣赏能力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它对人的美育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音乐中蕴含的道德、哲理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每一段旋律传递到欣赏者心里,每聆听一次就会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对作品人物、意境的回忆与联想。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提问法听、对比法听和模拟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
1.用提问法听。在听前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欣赏《保卫黄河》,问:作品的词曲者是谁?有几种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作用?前奏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聆听。听一遍后学生回答:歌曲的情绪激昂、速度较快;力度变化是:强弱对比明显,听后感到一种震撼与不屈的抗争力量。采用提问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直觉力和知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
2.用对比法听。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如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要求学生分段细听,并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法听,不仅使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3.用模拟法听。音乐欣赏要达到对作品意境美的“二度创造”,笔者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模仿演奏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将学生编成“小提琴组”“大提琴组”“铜管乐组”“打击乐组”等,然后让他们听着各自旋律的出现作相应的“演奏”,这样既集中了学生听的注意力,又提高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能力。
二、培养学生“唱、记”主题的欣赏能力
听前唱主题,记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进一步了解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如欣赏《新疆之春》,在听前一起唱书上的谱例,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接着,播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曲子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第一、第三部分音乐基本是主题音乐稍加变化的重复,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人们打起手鼓,尽情舞蹈的欢乐场面。
三、培养学生“想象、联想” 的欣赏能力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索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欣赏音乐时,要通过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欣赏中联想和想象呢?首先,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其次,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再次,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
四、培养学生“说”的欣赏能力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如欣赏《祖国颂》,听前对时代背景及曲作者作简单的介绍。第一遍听后请学生说说有何感受,同学们都觉得情绪是热烈、宏伟的。第二遍分段细听,要求学生对各段的旋律线、节奏、拍子、力度等进行分析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总之,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欣赏过程能步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