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动中国》直播观后感心得7篇最新

admins

《2023感动中国》直播观后感心得7篇最新

2023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次次地让我们热泪盈眶,那么一起看看《2023感动中国》直播观后感篇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2023感动中国》直播观后感心得7篇,欢迎阅读!

《2023感动中国》直播观后感篇1

_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王亚平是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她数十年如一日艰苦训练,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出征太空再立新功。

1997年,17岁的王亚平通过了空军选拔进入长春飞行学院,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飞行员。翱翔蓝天,让她对更广阔的天空充满了好奇和渴望。2003年,当她在电视机前看到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画面时,探索太空、为国争光的“飞天梦”让她更加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

2013年6月王亚平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历时15天,成为我国首位“太空教师”。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历时183天,王亚平创下了多项纪录。作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她不仅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还成为目前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

“我很幸运,赶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从事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谈及这些成就,王亚平总是心怀感恩,她说:“是祖国托举我们飞上太空,是党和人民给予我们崇高荣誉。”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王亚平同乘组其他2名成员一起圆满完成数千项操作、数十项在轨科学实验。一堂几十分钟的太空授课,背后是200多个小时的反复试讲;一项简单的太空实验,背后是数百次的精心操练;一次惊艳的太空行走,背后是上千次的严苛训练。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她烂熟于心;数以万计的指令,化作条件反射式的肌肉记忆……在王亚平眼中,没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

如今的王亚平已经实现了漫步太空“伸手摘星”的梦想,但是她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2023感动中国》直播观后感篇2

2017年,在苏州市吴江区残联帮助下,陆鸿开了一家相册工厂,并吸纳残疾人就业。短短几年时间,他的相册厂从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正式企业。

后来,陆鸿的工厂里有40多名员工,其中30多名是残疾人。“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岗位,让他们把自己的光给发亮。”陆鸿想证明,残疾人不是不行。

疫情期间,陆鸿的工厂一度停工,独守空厂的他坚持给工人们发工资。

随后,陆鸿购置了近500万元的机器设备,在员工们不能来上班、人手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机器保证了工厂的正常生产。陆鸿还带领员工做自媒体、开网店。

在陆鸿的带领下,工厂2021年的营业额约1000万元,2022年营业额近1400万元,比疫情前翻了整整一倍。如今,陆鸿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

未来,陆鸿希望能继续努力,“从被帮助转换成帮助,为社会作贡献。”

《2023感动中国》直播观后感篇3

“忠孝不能两全,古人都是如此,自己也不过如此”在防护工程专业领域,钱七虎功勋卓著,但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众多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钱老对家人无法弥补的遗憾。当年,原本被分配到北京工作的钱七虎,接受组织安排,到西安工程兵学院任职。他只能利用到北京参加学术会议的一天时间,匆匆与爱人袁晖结了婚,与妻子两地分居长达16年,在妻子和孩子需要他时无暇分身。对于自己的母亲,他更是深感亏欠。直到母亲去世前六年,他才把母亲从镇上接到身边,但即使是这六年,他也基本没有时间陪伴老人,“又是搞科研,又是当院长,对母亲照顾得不够,孝道尽得不够”,母亲去世后,这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钱七虎与母亲对于“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钱七虎有着深刻的体会,在遗憾的同时也坦然,“古人都是如此,自己也不过如此。”05“人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着别人”钱七虎一直记着母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着别人。”

钱七虎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话。钱老热衷公益,他从母亲和妻子的名字里各取一个字,成立了“瑾晖”慈善基金。2019年,钱七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到“瑾晖”慈善基金。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他捐助过的贫困生已有584位,累计捐款达1095万元。今年7月,得到基金资助的贵州籍学生柳运朋被山东大学录取,钱老知道后很高兴,特别在电话里鼓励他做一个德才兼备,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钱七虎与他资助的学生通视频电话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他还有一件心头大事,那就是《中国大百科》土木工程学科的编撰,在钱老看来,大百科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成就,一个时代的成就,他要在土木工程学科上给后人留一个成果。

“价值不是在于奉献吗?奉献不是很幸福吗?”钱老用“忙”字概括自己这85个春秋,可85岁了,还要这么忙下去吗?钱七虎的回答严谨而认真,像在证明一个公理:“我感到国家需要我,军队需要我,所以我很忙,而且很愉快,因为天天在工作,人在工作着就感到幸福,因为创造了价值。价值不是在于奉献吗?奉献不是很幸福吗?所以自己总是感到很愉快。”“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是钱老始终牢记在心的一句钱氏家训,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2023感动中国》直播观后感篇4

昨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里面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品质,最让我敬佩的是第八位官东。

官东是一个海员,他很有责任感。一天晚上,海上东风做起,天上乌云弥天,东方之星被击落,东方之星的轮船落入海中,使船上的.所有人都落入海中,海员们立刻出动,官东他不想让其他队友去冒险,就像一个人去,他第一次下海,在黑暗中找到了,救上来一个老奶奶,第二次下海的时候,有队友陪他去,他很不情愿,可是官东一下海,就被信号绳缠住,官东为了救人,把信号绳给剪了,把信号声剪了,就等于把原路返回的机会丢失了,官东为了去救人,从来不想自己的生命,队友已经救上来人了,只有他还在黑暗中摸索,大家都着急的等待,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他的氧气瓶被卡住,他努力挣扎着,因为氧气不足,他想立刻上岸可是氧气瓶太重,所以他把氧气瓶扔了,憋了一口气,到了海面。

官东的精神令我敬佩,他为了帮助别人不顾一切、也不想一切代价,舍生取义。我也有这样的小事。

一天,王志辉向我借笔,我毫不犹豫地说:“我的笔多着呢!我一会借你的,”我什么也没想,吃完早饭,他找我来要笔,可是我却迟迟不肯给,我心想:我给他,他还会给我吗?转念又想:他肯定会给我的,不就是一根笔嘛!我还是给了他笔吧。我内心纠结着,最后还是给了。

官东是为了朋友而不顾一切的,而我只是一个借笔得一个小事,都没有像关东一样,我以后一定会向官东学习,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

《2023感动中国》直播观后感篇5

2022年6月28日,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在这里诞生,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突破每小时60.18自然箱,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第9次刷新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然而,这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绿色智慧码头,过去却一片荒滩地。

2013年,随着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港口转型升级,青岛港集团提出建设全自动化码头项目。有着30多年集装箱码头技术工作经验的张连钢,成为项目组组长。当时,我国虽是港口大国,在这个领域却是一片空白。当得知我们要自己建自动化码头,国外同行直接泼了冷水。

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面对国外严苛的技术封锁,张连钢和团队成员们开始了艰难的探索。自动导引车控制系统,是自动化码头的“中央大脑”。能开发这套系统的公司,当时全世界仅有一家。

作为项目带头人,张连钢常常一个人工作到深夜。而那时的张连钢,几个月前刚刚做完肺癌手术。

然而,经过数月没白没黑的技术攻坚,测试却始终不达标。

3000多次技术研讨会,几十万字分析报告,建设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码头的执著信念,激励着他和团队成员们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团队用15个月,完成了国外用时3年的设计周期,三年半,就完成了国外常规八到十年的全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周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

一次又一次攻坚,一轮又一轮超越,执着而坚定的张连钢仍在忙碌,他用拼搏和智慧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2023感动中国》直播观后感篇6

3月22日,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飘起雪花,灰蒙蒙的天,一如村民们悲伤的心情。

大伙儿不能相信,他们挚爱的邓小岚老师就这么突然地走了!

3月19日下午,马兰小乐队创建人邓小岚,在村里筹备马兰音乐节时,突发脑血栓,抢救无效,于21日深夜在北京去世,生命定格在79岁。

在铁贯山脚下的月亮舞台,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看着眼前一切,恍如隔世。邓老师和孩子们在台上欢快唱歌的一幕幕,在脑子里不停闪现。他掩面而泣:“邓老师把所有牵挂和关爱留给了马兰,她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亲人!”

邓小岚是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战火纷飞的年代,邓小岚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整整3年。对她来说,马兰村是她的第二故乡,在生前最后18年里,她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个小山村,去年刚刚建成的月亮舞台是最好的见证。

早在2003年清明节,马兰小学20多名小学生参加烈士扫墓活动。活动结束后,邓小岚想跟孩子们一起唱支歌。然而,只有一两个孩子会唱歌,还都跑调……

“没有音乐的童年是苍白的,我想让他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退休后,邓小岚扎根马兰,建起“音乐教室”、组建“马兰小乐队”。从此,一双双小手弹奏着乐器,让世界名曲回荡在大山深处。

为了让孩子们能有表演机会,邓小岚在铁贯山下、胭脂河畔建起月亮舞台。就在月亮舞台接近竣工的时候,马兰的歌声,从山林间的小小舞台,传向更远的地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今年2月,以“马兰小乐队”为前身,44名阜平山里娃组成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两度登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唱响《奥林匹克颂词》,用质朴的歌声感动了世界。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8岁的张艳琪听到邓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泣不成声。她说:“跟邓老师学唱歌的日子特别开心,能当邓老师的学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会永远记着邓老师。”

合唱团的学生家长自发在网上进行追思和吊唁,用自己的方式怀念邓老师。

张艳琪的父亲张秀广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以后的路上,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位骑着电车,为孩子们成长跑上跑下的老人了,我们要感谢她老人家付出的一切,邓老师一路走好。”

3月22日,马兰村村民席金海从手机上看到了邓小岚去世的消息。“这心里可难受哩。我的三个姑娘都跟着邓老师学过音乐,山里孩子不一定成为音乐家,但音乐能让孩子们开眼。”

席金海的小女儿席庆茹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之一,一直跟着邓小岚学习音乐。从电子琴到小提琴,给份乐谱,席庆茹都能拉一段。“后来我发现,孩子要是爱好这个东西,就不会影响学习。”席金海说,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有了音乐做伴儿,小孩子似乎更快乐。

这些年,邓小岚的付出与坚持,马兰村每一个人都看在眼里。

18年来,她每个月两次来马兰,风雨无阻,来回奔波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周。

慢慢地,音乐的种子在小山村里生根发芽,马兰村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女孩用白粉笔在课桌上画出钢琴键,比着指头练习;山村的小路上,男孩子背着吉他结伴而行……

最动人的是,大人们在地里劳作,孩子们在一旁练琴。一个弯着腰,一个低着头;一个在播种,另一个也在“播种”。

2013年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2015年为山里娃打造三层“音乐城堡”,邓小岚为马兰村辅导过的200多名学生,很多已经上高中、读大学,其中有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马兰小学校长陈业田回忆说:“邓老师来一次住十天半个月,每天下午到学校上课。小学下午都是社团课,喜欢音乐的孩子就去找她学,周六日去她的住处学。”

陈业田说,学校下午的社团课无非就是学校大合唱,自备的乐器也大多是小鼓、锣,“但邓老师带来的不一样,是长笛、竖笛、手风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邓老师每次都说,一个孩子的童年哪能没有音乐”。

“音乐让孩子们体会到美好,他们变得更乐观、更自信了。”阜平县城南庄夏庄学区中心校校长刘凯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带队老师,他经常和邓小岚一起带孩子们排练。说起邓老师,他几度哽咽:“过年邓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包饺子呢,总觉得这事儿不是真的。”

这两天,刘凯不时拿出手机,翻看照片,里面记录着他和孩子们与邓小岚老师一起生活、一起排练的点点滴滴。他感伤地说:“邓老师为马兰村付出了太多,邓老师走了,但‘马兰花’不会凋谢,我们要把邓老师的爱延续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

邓老师走了,歌声却永远留在了村里,留在了人们心中。

《2023感动中国》直播观后感篇7

“完成了闽宁镇菌菇发展任务,凌一农计划悄悄离开。但他推开大门,竟来了一群送行的村民,手里拎着东西,眼里饱含不舍。”这是电视剧《山海情》中的一幕。

林占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他是菌草技术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

1983年,林占熺到福建省长汀县考察。当地民众希望依靠香菇种植脱贫致富,但砍树种香菇不仅没有让长汀人富起来,反而造成当地生态恶化、土地沙化、悬河高耸,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回到学校后,林占熺专心寻找林木栽培的替代方案,即“以草代木”的菌草研究。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1986年,林占熺成功发明了菌草技术。

随后,菌草技术开始由福建向全国各地推广,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和国家级星火重中之重项目,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

1996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林占熺和团队一起跋涉千里,带着6箱菌草草种,前往固原市彭阳县。他在古城镇小岔沟村挑选了27户农户,将废弃的窑洞改造成简易菇棚,用玉米秆和小麦秆栽培蘑菇。半年内,参加试验的农户,每户收入达2000元。收入最高的农户,在不到50平方米的菇棚里种平菇,纯收入达1万元,比种植27亩小麦的收入还高。

到2007年,宁夏已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创造产值近亿元,种菇农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业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一个重要产业,一大批农户通过发展菌草生产告别贫困。

有位当地的老人编了一段顺口溜,流传至今——“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1986年至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6个县,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户脱贫致富。而且,“以草代木”培育香菇一项,全国每年就可以少砍树2000万立方米。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映心摘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