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的真实小故事最新

admins

人的生命只有一条,岂能因溺水让更多的人离开这个世界呢!我们要顽强抵抗,我们的生命不能白白浪费,就像陶渊明说的“一声能复几,倏如流电惊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防溺水的真实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关于防溺水的相关内容推荐↓↓↓

防溺水安全教育国旗下的讲话稿【精华5篇】

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国旗下的讲话优选5篇

《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国旗下的讲话稿

防溺水安全教育演讲稿【优选5篇】

学校防溺水讲话稿【精选5篇】

防溺水的真实小故事1

夏天是快乐的,可以在田野里放牛,尽情的奔跑。夏天是舒心的,可以躲在家里吹空调,一边吃着是香甜的冰激凌,一边看着动画片。夏天,可以像一群群爱戏水的小鸭子一样,“嘎嘎嘎嘎”地在游泳池里自由自在地浮在水面,享受着戏水的乐趣。

但是夏天又是黑色的,无情的,让人绝望的。因为每年暑假都是溺水事件发生的高峰期:去年山东电视台报道了两个小伙伴因为天热,不听大人劝告,私自进黄河里洗澡,下去后就再也没有上来。还有在我们小区扫地板的张爷爷的孙子,他是杏南中学初二的学生,暑假私自到马銮湾的海边玩水,被海水冲走溺水身亡……真是让人心痛,一棵棵还没成长的小树苖就这样从美丽的星球上消失了,孩子落水,父母的心也跟着跌进了深深的水里。坐在岸边爸爸妈妈一边泪流满面,一边撕心裂肺地喊着孩子的名字。可是他们再也听不到爸爸妈妈的呐喊声了。张爷爷伤心地一个月了没来扫地了……

也许有些同学会说这些事情离我们很遥远,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但是这些惨痛的事例,告诉我们,“珍爱生命,谨防溺水”的警钟应该时时刻刻敲在我们学生的心中!在家里,爸爸妈妈给我们讲安全,在学校老师们还是天天给我们讲安全,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做到“安全学习,安全生活”,杜绝危险的行为,让悲剧不再重演。特别是夏天来临之时,见到水,想想“三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私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的带领下游泳……

因为生命是宝贵,只有一次。它有时就像那音乐喷泉一样,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它有时就像傍晚的晚霞一样,是那么的美好;然而,有时它却比昙花一现还要短暂。所以同学们,让我们珍爱生命,远离危险,让生命之花成为花丛中最灿烂的一朵。

防溺水的真实小故事2

水,是生命的源泉,可如果不懂得防护的话。它,就有可能让人失去宝贵的生命!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天气炎热的下午,三个小朋友去池塘里游泳。这些没腰的水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足为虑。其中,一位高个子指着更深的水域那边,说:“我去那边玩玩。”另外的一个胖胖的男生和一个矮个子都没把这事放在心里,在他们看来,高个子游泳技术高超,这些水绝对不可能淹住他的。可是,就是这种信任,使他们最后后悔莫及……

高个子在没到脖子的位置止了步,好像自言自语道:“就在这儿吧。”说着,高个子像一只青蛙一样在这周围熟练地游着。

不久后,正当高个子游得正欢时,他突然发现腿部没了知觉,原来他抽筋了!高个子的身体缓缓沉了下去,“救命啊!”高个子意识到自己抽筋了,拼命地呐喊道。另外两人听到喊声,不约而同地望过去,正好看见高个子挣扎的模样,心想:高个子水技这么好,应该是恶作剧。他们这般想着,朝高个子做了个鬼脸,似乎在说:“别装了,我们知道你在恶作剧。”

然而,事情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他们看到高个子身处的水域上冒出一层又一层的水泡后,终于醒目过来,心里想:我们可没抽筋,绝对能把高个子救回来。说去就去,他们以像风一样的速度向高个子那边游去。他们二人到了高个子的旁边,刚想把高个子推向岸边。发现高个子拼了命般地拍打着水面,水花溅在了三人的眼睛里。三人在水中滚在一起,想拼命三郎似的,使劲乱蹬,不让自己沉下水去。

这时,岸边的一位年轻人看见这一幕,立刻跳下水中,看他游泳的姿势,显然也是个游泳高手,他冲上前去,抱住三人中的一个,似乎是想一个一个救上去,可是,他却小看了三人为保命的疯狂——在眼睛进水的情况下,拼命蹬,把年轻人的腿踢伤了。他想爬上岸去,可却有些显得力不从心,游不动了,渐渐沉了下去。这时,旁边已站了许多人,可他们看了年轻人的下场,却无人再敢去救人,就这样,四人都沉了下去......110赶来了,立刻下水捞人,可捞出来却抢救无效。

从这件事例中,大家一定有所感悟,我提醒大家:不要私自下水游泳,不要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要在无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游泳,不要在无安全设施和救护人员的情况下游泳,不要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要私自下水施救......别让悲剧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

防溺水的真实小故事3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但是,没有谁会想到,外表温柔可爱的水却也有内心凶残的一面,稍不留神就会“命丧黄泉”。所以,同学们,我们一定要学会防溺水,更要学会保护自己。

我清清楚楚的记得,就在去年的暑假,就有许许多多溺水身亡的事件。如:8月10日的一天,小刚和小明、小美、小兵从山上砍柴回来,此时,他们觉得十分炎热。便马上带上衣服、裤子到了小溪边。在小溪边他们做了热身运动后,便马上跳到了水里。他们高高兴兴地游了几个小时后,觉得在这么浅的地方游没什么意思。小明便说:“我们来比赛吧!从河的这一边游到河的另一边,这里的距离大约是50米,河中央最深处可达10米,你们敢不敢来。”小美、小刚和小兵一起说了一声敢后,便一起朝河的另一边游去。当游到河中央时,小刚的脚忽然抽筋了,他扑腾着想往岸上游,可是他却渐渐的往下沉。小明看到小刚沉下去之后,便往小刚那边游去,想去救小刚。可是他也被拉了下去。另外两个人也去救小刚,但也被拉了下去。最后,他们四个人都因为溺水而身亡了。和他们一样的溺水事例,在我们身边举不胜举。

我还清清楚楚的记得,去年5月的一天,一个从城市里来到了我们乡村的小孩,他很文静,我和他便很快成了好朋友。一次,我和他从地上捡完贝母回来时,便约了几个好朋友去小溪里洗澡,其中也包括那个城市来的朋友。可他以前从来也没有去小溪里洗过澡,以为小溪里的水深度和城市里的游泳馆一样,都是有规律的。一开始他就因为不适应这里的水深而沉了下去。我们看见他不见了,便开始寻找他。最后,我们在水的最深处找到了他,把他救了上来,送到了医院。幸亏送到医院及时,不然可惨了。

同学们,水是十分危险的,让我们一起学会防溺水的技能吧!

防溺水的真实小故事4

水是温顺的,我们可以用它来救活干旱的庄稼;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可以让它来帮助小树苗长得挺拔茁壮;水是柔和的,我们可以把它放进不同形状的瓶子里,它就会变成不同的形状……水也是凶残的,它能引发山洪暴发,它能摧毁房屋,更可怕的是它能吞噬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使一个又一个原本温馨的家庭承受着巨大的伤痛。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地做到防溺水。

从5月1日至9月30日的150天中,人们最想去的就是到既省钱又舒服的好溪、江河、湖泊这些“野游泳场”里游泳。就在人们游得得意忘形的时候,死神也会悄悄地来临了,助纣为虐的水就会毫不留情地帮助死神夺走“不小心”的人。据说好溪县就经常发生溺水事件,溺水已成为最大的“生命杀手”。20--年的7月、8月,溪水乡已有8人溺水身亡。如20--年的7月16日,一个家住好溪镇的10岁二年级的男童小平每天都回家吃饭,这一天却在学校吃营养餐。吃完后穿着泳裤来到小溪便下水玩耍。正当大家戏水高高兴兴地的时候,小平一不小心游到江中,这一游就回不了岸了。大家都很想救他,可是离他太远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被水无情地吞噬了。小平留下的只是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巨大的伤痛,给家庭和学校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些伤痛和教训提醒我们游泳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独自一人到好溪、江河、湖泊、海岸游泳;小孩子必须在大人的陪同下游泳;不要游到深水区;游泳前应做适宜的运动;如果身体不适,要立刻上岸;下水后不要逞能;不要在急流或旋涡处游泳…

同学们,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这一次机会,要养成预防溺水,珍惜生命的良好习惯,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哦。

防溺水的真实小故事5

俗话说水火无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悄悄的走了,又一个夏天来临了。进入夏季的五月至九月是溺水事件的高峰期,是中小学学生溺水事件频频发生的时期。如果一不小心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就会离我们而去。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每年的夏天平均每天有70个左右的宝贵生命因溺水事件而死亡。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防溺水安全的警钟。珍惜生命,预防溺水迫在眉睫。

珍惜生命,预防溺水的工作重于泰山。每年夏季溺水事件的频泛发生值得我们每个人的深思。纵观一次次溺水事件的发生,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既有防溺水设施的缺位、漏位,也有中小学学生对防溺水知识的缺泛。特别是紧急情况发生时自我保护、自我救生的方法缺失。防患于未燃,防溺水安全重在一个防字,重在不断增强中小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提升中小学学生的防溺水技能。学校应加强防溺水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要通过观看幻灯片,参观图片展,以事实说话,让广大中小学生对防溺水有一种直观和形象的认识,从而牢记在心中,铭记在心中。当然,防溺水安全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家庭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号召学校、家庭、社会都来重视做好防溺水工作。建议各级政府应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大对河、塘、溪竖立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这样才能让溺水事故减少发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防涨水安全的意识和技能。家庭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另一个主要场所,学生除在校学习外,很多业余时间都在家庭渡过,而溺水事件集中发生时段也是在节假日和暑假之中。原因是有些家长的监管不到位,等到事情发生,后悔晚已。家长应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加强对自己子女的监管,时时教育和提醒他们远离水患。让每个孩子在一百五十天中安全度过。

溺水猛于虎。当我们面对频发的溺水事件时,我们不应该只扼腕叹息,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构建起一道防溺水安全的生命屏障,让溺水远离我们,让溺水事件不再重演……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映心摘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