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方法总结归纳

admins

学习会使你获得许多你成长所必需的“能源”,学习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希望,学习会让你拥有更多的“资本”。但同时,学习也使你付出许多,其中包括你的努力你的钻研你的时光你的心血和汗水等。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历史复习方法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总结1

一、仔细解读考试说明及课标,把握复习方向。

考试说明,是该达到水平的重要依据。它规定着历史高考该考啥怎么考等?说它是高考复习的指南针,恰如其分。为事半功倍,复习之前必须认真解读,掌握正确的方向。所以大家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解读好考试说明以及新课标,搞清重点和难点,做好针对有效的复习。

要注意考试说明当中不同的动词,如,“概述”“知道”“认识”“了解”“理解”“掌握”“探讨”等。这些词语所对应的,是对不同知识要求程度的不同。

举个例子吧,比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节课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其中的“了解”,是要求掌握基础知识能达到再认的程度,而“分析”呢,则是要求程度比较高,通过学习,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所以呢,一定要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和新课标,搞清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针对不同内容制定出适合复习策略,唯有把握重难点,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针对性。

二、巩固基础知识,探索科学学法。

考试首先考的是基础知识,大家要通过复习把知识整合成脉络和体系。这就要求在复习中不但巩固基础知识,还会突出重难点。复习前要对学习方法有重视。对知识的体系有期待,然后才有可能形成点线面的知识网络。

学习不断深入,掌握了基础知识,再渐次深入分析历史现象,逐渐便能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做到这一点,便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给大家讲几条便于操作的方法。课前阅读目录,思考本节专题在整书中之地位。接着,思考本节标题及本专题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专题的大方统摄小节内容。

复习本节内容,定要留意读一读标题、课前提示、小标题、正文、插图、以及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和学习思考如果有,也不能放过。

仍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节为例子,它是必修二专题一最后一节,首先大家会了解必修二呢,它是经济史。然后分析本专题: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及特点,千百年,中国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再然后呢,分析梳理本节教材:

第一框为重农抑商”,要扣住“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概况和影响”;

第二框“工商业的管理”,我们要读出工商业管理的概况及影响”;

第三框海禁”政策,这里面要读出“海禁政策的表现和影响”;

第四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大家要能读出,明清时期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在强大的传统经济的压抑下这种萌芽迅速夭折,由此分析出封建王朝对工商业的压制,以及当初闭关锁国的政策方是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之主要原因”。

三、精选习题巧练习

人到高三,大家都是在题海里泡过,许多知识能力,练不到数量不会有什么效果,但也并非一味的靠练习,解题能力的提升,未必总是和做过的题量成正比。

做题的过程中,务必学会分析总结。

越来越丰富的复习资料上面有许多题是分层次的,而且答案也非常详细。

我们要在做题的过程当中,以错题本或做笔记的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网络,感悟解题的方法和规律,力求透现象看本质,举一而能反三的效果,解题快又准,提高得分率。

专注初高中各学科学习,这是我们撰写的第篇原创文章,更多阅读,请加关注。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总结2

一、知识是高中历史的构成材料

1、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想要高效复习高三历史,首先要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的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比如考试试题中如果考魏晋南北朝,那么,考试范围所联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开始发展、九品中正制等等,再辅佐以政治经济文化的方面。所以无论材料如何变换,学生们都基本能够完成所需要的知识的清晰定位。

2、重点知识突破

高考历史试卷虽然没有必然的规律,但是总是还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的,像是一些当年的周年大事和重要领导人的讲话涉及内容等都是考生们应该重点准备的考点。另外,前几年高考没有考的重要考点也是重点应该准备的对象。这些重点准备五六个可以帮助自己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

二、做题是高中历史的呈现手段

1、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大致分为三个题型。选择题48分,材料解析题40分,评析题12分构成了高考试卷100分。三大题型需要学生在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应对。选择题分为三种类型,以基础知识识别区分为核心的知识类选择题、以材料的分析归纳为核心的材料类选择题、以探究事物、根本、本质原因及其影响为核心的类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分为:原因类、特点类和意义类。而评析题往往是考生们得分最低的题目。但评析题也有着高度的共性特征,考生们只要本着史实论证、围绕观点逻辑、正确定位史实的原则,大部分的分数也就到手了。

2、高考历史试卷是电脑阅卷,那么,基本规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是字体一定要工整,易于识别。其次要分点,序号化,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在前面。第三要看分答题,一个历史得分点大概在2-3分为主,如果是一道12分的题目,那么,至少要写四个不同的角度。最后要表述精炼,每个序号点,不要超过两行的表述量。总而言之,高考答题尽量做到清晰又完整。

从高三第二学期开始到当年的3月底为通史复习阶段。这一步复习侧重点是综合归纳,强化训练,提升能力。复习时,可以打破教材专题史编写的框架,采用编年史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合,依次完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的通史复习任务。按编年史复习,可以将分散在各本教材的知识重新整合在一起,通过横向联系与比较,了解各个时间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先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构建起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冲刺复习阶段,要坚持不懈、提高效率,同时调整好临考心态,清除杂念,树立必胜的信心,迎战高考。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总结3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针对历史考试的趋势复习的时候要注意:

1.必须全面复习。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由于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2.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4.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又能调养身心,与考试两不误。

5.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是很正常的。要减少这种感觉,平时应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

三、打破教材编写的框架,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合

进行历史的第一轮复习。这段时间的复习,可以打破教材编写的框架,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合。将整个历史的知识通过另外一条线索穿起来,这么做还可以让原本因为编写的体例而不得不分散在各本教材的知识重新整合在一起,而且有利于我们看到某一个具体的时间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先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构建起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专题复习以6~10个专题为宜,专题必须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社会共识等相关知识,如国家兴衰、与民生有关的话题、民族关系、人类文明的转型、不同时期全球化的影响等。上面说的梳理工作并不会占据很多的时间,所以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要多做真题和讲评,首先是做全国卷,其次做其它省(市)的真题。这些题没有必要全做,按照我们上面说的顺序重要性递减,实现科学应考,力争考出好成绩。

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不可能在简单的历史背诵中获得,只能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问思辨过程中逐步提高。“全面”强调的是对《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全面掌握,不在所谓“重点”、“难点”的掩盖下,淡化“冷点”、“次点”,造成知识的盲点或糊涂点;“系统”强调的是历史知识在历史理论的“串通”下纵横一体;“牢固”强调的是对考点内容的记忆程度;“准确”强调的是对考点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知识。

三、再次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单元复习,依据五本教材(必修一、二、三,选修一、二),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

1、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2、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3、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4、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

5、适应新高考用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重大变化,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优化学习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映心摘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