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中的因材施教

admins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中的因材施教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中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而在教育学基础中,因材施教在不同的知识点中会频繁出现,自然也成为了教师招聘考试的高频考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学中的因材施教知识,欢迎阅读。

  教育学中的因材施教

  在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萌芽阶段,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大家——孔子。他坚持仁政,开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等观点,他弟子三千,针对弟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孔子会以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教化。朱熹总结到:夫子施教,各因其材也。这里是第一次出现因材施教,此处在考试中考查比较简单,多以客观题形式出现,题目会直接问孔子教育的特点,选择因材施教即可。但要注意,一定将孔子的观点和《学记》加以区分,因材施教的思想在《学记》中略有体现,但孔子一生都在实践因材施教,所以考题里问到因材施教,孔子和《学记》同时出现,我们选孔子。

  个体身心发展有五大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个别差异性是指: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所以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此处又出现了因材施教,这里的考查相对灵活,有理解类题目,一般情况下出现对比多考查差异性,比如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里有两类人的对比,我们更可能选因材施教。

  教学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德育是首要工作,而在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中都出现了因材施教原则。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侧重教学,一个侧重德育,但旨趣是一致的,即所谓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此处的考查相对前面会更复杂,一方面会考到概念的识记与理解,另一方面还会侧重原则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这种考法多见于多选题和简答题,我们备考中需要加强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映心摘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