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元节节日起源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中元节是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的一个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中元节禁忌是迷信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中元节禁忌是迷信吗
中元节是我们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以奉亲普度为主题,寄托对逝去亲人怀念的一个祭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祭祖、放河灯、烧纸钱等等。在民间传说当中,在中元节这一天,地府大门会打开,自家的先人也会回到人间。接受后人的祭拜,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些都是封建迷信不可信,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鬼神文化贯穿在整个传统文化之中。这其中就包括了在中元节的民俗活动中,也包含着一些鬼神文化,但我们还是要拨开事物的表象来看本质。在中元节传统民俗活动的背后更包含着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这对后人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教育意义。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元节这一天也是有一些习俗讲究的。老板人将一些不能做的总结为禁忌,以告诫后人,但仔细品味,在这其中也是深暗着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首先,第一个风俗禁忌就是在中元节期间不要随便许愿,向祖先索取诉求,民间的说法,认为在这个时候许愿就是向鬼神许愿,一旦实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这样的说法当然是迷信的。但是老祖宗定下这样的习俗禁忌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一是来告诫后人,既是要诚心诚意,而不是因为要索取回报才来祭祀祖先的。其实就是告诫后人,想要实现梦想,不要指望鬼神之力,更不能走歪门邪道,而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还有就是,老祖宗也是在教导我们,一定不要做亏心事。在民间有句老话叫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再有中元节在路口烧祭品的时候,用香火划出界限,将一部分的祭祀用品放在圈内烧花,然后将另外一些放在圈外烧花。传说是用来供养无主的孤魂,这种说法当然是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在内,但是这其中也包含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一个优良品质。在祭拜自己亲人的时候,也不忘给那些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亡灵,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博爱精神。
当然,因为地域不同,各地在中元节这一天还有一些传统的风俗禁忌。其实我们的老祖宗给中元节蒙上一层迷信色彩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迷信的东西我们当然不要相信,但优秀的传统还是需要我们去传承的。
中元节的风俗介绍
1、放河灯
在民间中元节的习俗中,放灯是很重要的环节。放河灯是普度水中孤魂野鬼,他们死后想投胎托生,但又找不到投胎之路,这时如果有一盏灯,就可以用它照着找到转世投胎之路。放灯是一件善事,也表示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一种挂念、一种相思之情。
2、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日,鬼门开了以后都会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去给祖先祭祀一下,好让祖先在那边也能过得快乐幸福,同时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家庭五谷丰登,也有一些生活的艰辛事情给老人唠唠抒发一下自己心酸事情。这个节没有特定时间,一般都会在十天左右的时间里完成。
3、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4、吃鸭子
中元节要以鸭子为祭品祭祀祖先,所以也爱吃鸭子。有人说吃鸭可以辟邪,“鸭”和“压”同音,所以人们认为吃鸭可以压住鬼魂。这也是古代人对灵魂的一种崇拜和祭祀祖先、祈求家人平安的美好愿景。
5、烧街衣
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中元节各地习俗
河北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当然肯定不会空着手,会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除此之外,很多县城也有属于自己的习俗,比如说清河县会以蒸面羊赠送女儿,而广平县则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
山西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给亲戚赠送肉类,如果家里很穷没有肉的话,可以用蒸面来代替。同时,人们还会用麦屑做成猫和虎的形状,然后拿到田间祭祀,目的是希望来年可以风调雨顺,收获更多的粮食。
山东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做一些小船,上面还会贴小纸条,目的就是祭祀那些被水淹死的人;另外小船上还会放上蜡烛,以及一些食物、衣帽、鞋袜等。另外有些地方,还会在这一天不吃荤腥,只吃素食。
江苏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吃一种美食,名字叫做扁食,主要是由面粉和糖做成的,小孩子还是挺喜欢吃的。同时为了祭祀亡灵,人们还会放河灯,等到夜幕降临,整个河面上会摇曳着很多小船,看起来十分静谧。
四川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将纸钱封成小封,上面还会写上人的称呼和名字,以及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在阴间的家人朋友收到钱之后,日子可以过得更好一些。有些地方还会在家里用纸扎花盘,目的也是为了祭祀逝去的亲人。
浙江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吃饺饼,就跟咱们今天吃的春卷其实是差不多的。同时还会放路灯,一组有六个壮丁,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一人沿途摆设香烛,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提灯笼,一人打梆,一人敲锣,彼此间务必要配合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