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敏感总是为点小事就哭?是孩子“玻璃心”?还是家长哪做错了?

admins

孩子敏感总是为点小事就哭?是孩子“玻璃心”?还是家长哪做错了?

孩子敏感总是为点小事就哭?是孩子“玻璃心”?还是家长哪做错了?

孩子能够在他的心理发育的正常的阶段,表现出正常的状态就可以了,我们不要把这个孩子过早的约束在一个成年的人视角标签里。父母和孩子在互动中的情感,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支持和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育儿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敏感“玻璃心”,动不动就哭,家长怎么办?

  文/吴在天

  有位家长说自己6岁大的女儿特别敏感,特别玻璃心。

  比如,孩子有时候遇到些一点小事而伤心难过,大人可能只是简单说了几句,也不是批评,但是孩子就会以为大人在批评她,就好像很委屈的样子,甚至会哭。

  前天练习钢琴没有跟上而伤心,我们只是说了下需要多注意些什么,也不是批评她哪里做得不好,但孩子就闷闷不乐许久。有时候甚至感觉跟女儿说话要很小心谨慎,害怕说错一两句话都可以让她心灵受伤,而且也害怕指出缺点,怕孩子就会接受不了,然后就哭。

  该怎么办?

  (01)

  首先,作为父母,我们尽量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我们经常习惯性的会给孩子一些标签,比如有的家长会孩子不听话,我的孩子就是淘气,我的孩子就是…。我们经常会用一些标签给孩子贴上,包括我在咨询工作中,有的家长带着孩子一来就说,自己家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有时候,我会和这些家长开玩笑说,你家孩子是不是生下来脸上就写了4个字,学习不好。这个时候家长们往往才开始说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

  我们好像习惯了用标签来把孩子套上,因为我们见面的时候,你都没介绍说孩子名字年龄喜好等等具体情况,而是直接就说这是我孩子他就是学习不好。

  我们可以想象,说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个标签的时候,他是不舒服的。同时,这也限制住了这个孩子其他可能性的发展。

  贴标签很容易能让我们用一种定式思维去看孩子,这时,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细微的情绪和感受。

  当我们觉得孩子是“玻璃心”的时候,假如孩子真的遇到委屈、伤心的事情时,我们成年人第一反应不是说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去理会孩子的心理有些什么难受的情感,而变成第一反应跳出来说孩子就是“玻璃心”。

  比如说,孩子从学校放学回来告诉父母,说老师不公平,那可能有的父母就会说,就是你玻璃心;孩子说同学欺负我了,那我们也会第一反应说孩子玻璃心。

  那这样的话,孩子的所有的细微的情绪和感受都被这个玻璃心的标签给掩盖住了,长此以往的话,孩子就会不愿意去跟我们表达他真实的感受。

  我们常常说孩子和自己不亲,但是我们也要去反观一下自己,当孩子和你表达情绪的时候,你是否有去理解他的感受,你又是否允许和接纳他的表达?

  (02)

  第二、我们需要结合孩子的年龄来理解孩子的成长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共情能力也在快速的发生变化。共情能力也叫同理心,正常情况下,孩子是在4岁以后的共情能力快速的发展,他能够更多的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这也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孩子察言观色、揣测揣摩别人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有个快速的发展,孩子会去看大人的表情、语言语气或是观察大人的行为,通过这些去揣摩大人心里的想法,这是正常的状态。

  也有的孩子一两岁就特别会察言观色,特别擅长观察大人的表情和语言。那是因为这个孩,他的成长环境是比较恶劣的,他必须要在那个家庭环境里,随时去揣摩、捕捉成年人的变化,才能更好的生存,这是非正常的状态。

  在一个正常、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般会在4岁左右,这个共情能力才有比较明显的提高,所以孩子的同理心发展起来后,他就变得比以前更敏感了。这个敏感的就是,可能以前你用同样的方式说他,他无所谓,现在你还用同样的方式说了,孩子就会很在意。

  孩子的敏感,也是智力的标准组成部分之一。因为他对事情的反应比较快,那么智力发育比较早的孩子们就更显得比同龄人敏感。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因为家庭环境比较恶劣,练出来的敏感。而是正常发育的,突然她变得敏感起来了,那么这是好事,恰恰证明他的智力发育水平起来了。

  因为孩子有了这个共情能力,他们往往更容易发现大人语言背后的东西。

  有的时候,成年人虽然嘴上没去指责,但背后可能确实有那么一点点批评孩子的味道。孩子会准确敏感的捕捉到那个你批评他的点,所以他不开心,所以他容易哭。

  (03)

  第三,孩子为什么要用哭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很有可能,这是家庭成员互动产生的结果。

  比如,孩子平常跟大人相处的时候,可能在父母说的东西孩子觉得有压力,他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又或是成年人在唠叨,孩子听着不舒服。

  但是,我们成年人并没有感觉到孩子难受的情绪,这时候孩子开始是偶然的哭出来了,孩子一哭大人,大人马上口气变了,“好了不说你了,不要哭了。”

  我们成年人可能会有类似这样的反应,那么孩子会发现,哭是解决问题或处理问题的好办法。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发现,好像这是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一哭,你们就不会勉强我一定要去做某件事情,我一哭你们正在说我的话题就会打住。

  所以,孩子很容易哭,哭就成了一个直接的条件反射式的,最快最好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其实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去反观自己,父母是否给了孩子过大的压力,比如对孩子的练琴或作业的要求很高,虽然没有明着批评指责,但是孩子却感受到了父母的高压。

  关于这个部分,父母可以花些时间观察下,看看你的孩子是不是这样。如果是的话,我们需要留意自己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你是否不经意的引导了孩子变成这样,父母可以调整自己来引导孩子,别让孩子习惯用这样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同样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用哭来处理事情也是非常正常的。孩子本身情感就比成年人丰富,然后这个年龄也是这种情绪变化非常快的起伏不定,可能上一秒还在哭,下一秒又哈哈笑。这都很正常,不需要简单的就给孩子贴上“玻璃心”的标签。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我们在家庭里的互动,往往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成长。

  这不是我们和孩子说说道理就能解决的。

  因为我们成人的道理和孩子的道理中间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总是去符合我们成人的社会规则,或者我们成人理解的所谓的道理。

  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他的心理发育的正常的阶段,表现出正常的状态就可以了,我们不要把这个孩子过早的约束在一个成年的人视角标签里。

  父母和孩子在互动中的情感,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支持和影响。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映心摘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