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节的由来_春节传统习俗集锦
春节的由来
舜继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年”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事。干支纪年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岁首(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
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干支历法的“立春”,当天象“斗柄指寅”时,阴阳转化,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年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春节习俗
春联和年画
张贴春联和年画的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每到春节时期,每家每户门前会树立桃人来驱鬼。后来,逐渐演变成门神、年画。宋代开始,民间逐渐流行木版画,年画所画素材也是越来越多,流传至今的还有“四美画”。在唐代,文化繁荣,民间开始流行春联,这个习俗在宋朝更加普遍。到明代,贴春联的习俗已经全国范围内普及。
烟花爆竹
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原始的目的就是驱逐年兽,后面演变为辞旧迎新的符号,成为新年的标志。最早可见的文献记载是南宋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作者是宗懔。主要是说人们在正月一号随着鸡鸣声起床,在门前放爆竹,可以用来驱鬼。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这样,原始的爆竹得到了发展,不生产竹子的地方也可以燃放鞭炮了。这样,燃放鞭炮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活动。
饺子年糕
在中国北方,最流行在新年吃的食品是饺子,饺子又名“交子”,交子时就是象征着新的一年的来到。所以,人们在子时就开始煮水饺,让水饺成为新年的第一顿饭。饺子在古代是难得的美食,尤其是肉食,因此新年第一天吃饺子,也意味着来年能获得更多的食物。年糕,谐音年年高,包含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年糕常常用粘性谷物制作,多为米类。因此北
守岁
除夕的“除”本意为“去”,引申为“易”,意思是交替。“夕”的本意指的是日暮之时,引申为日落后的夜晚时间。守岁,对于长者来说,充满了岁月易逝之感,对于青少年,则充满了努力奋进的含义。
#852029春节日记作文
“噼哩啪啦“伴随着鞭炮的声响,春节到了!又是新的一年,万象更新,我被这活跃的气氛吵醒了。
开始贴春联啦!爸爸、姥爷和我拿着一对春联到了门外,只见上联写:麟腾祥和贵胄展宏图;下联写:丰年瑞雪豪门翰墨香;横批:福到丰麟。贴好春联,我朝窗外望去,家家户户都挂着两盏大红灯笼,新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啦!
除了室内活动,室外活动也必不可少,人们都在放着鞭炮,仿佛要把祝福送到每个人的身上。
我和一帮小朋友像小鸟一样从房子里飞到了呼兰河上,在中国的东北,小孩过年都在结了一米多深的冰和铺了厚厚一层雪的冰河上滚雪,寓意滚去身上的疾病、痛苦和烦恼,滚来好运、幸福和健康。我们找了一片干净的雪地,就滚了起来。我们从这头滚到那头,又滚回去,每转一圈,都能依次快速地看到雪地、蓝天和城市。那感觉真是奇妙啊!虽然天气寒冷,但滚完雪后张开四肢躺在雪地上却无比舒服,不像躺在雪地里,更像是躺在云朵上。
城市中似乎比平常增添了些色彩,人们脱去旧衣换上新衣,见面互相都问声“过年好。“大人们都忙碌准备年夜饭的食材,到了晚上,我们都换上了脚底下带小人儿的红袜子,据说三十晚上踩小人,这一年都顺顺利利的。春晚开始了,节目精彩纷呈,看得我们不亦乐乎。伴着春晚的脚步渐渐接近尾声,12点的钟声敲响了,热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开始吃年夜饭了,新的一年终于到来啦!
大年初一,小区里的秧歌队扭了起来,增添了新年的气氛,人们都在欢度新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我盼望下一年的春节,我喜欢过年,因为过年我又可以滚雪了。